1931年深秋,上海租界的一间不起眼的阁楼里券商配资,周恩来正在用钢笔在方格纸上写下几组数字。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,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二十年间最神秘的密码。
当时,国民党的特务机关用先进的德国解码机对这些电报进行破解,却始终束手无策。与此同时,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正通过这个密码指挥着千军万马,推动革命的进程。这套密码,就是中共情报史上最神秘的“豪密”,一个直到今天依然未被破解的密码,也让蒋介石至死都无法释怀的谜团。
甲午遗恨:密码失误引发的警觉
回顾历史,1894年黄海激战时,日军情报官龟井忠一用破译的清朝电报暗自得意。清廷驻日公使汪凤藻使用的密码本对日本军队来说几乎透明。敌人通过频繁出现的数字“3782”推算出密码规律。此事让李鸿章深感痛惜,他自叹道:“倭人尽知我虚实,如观火取栗。”这个教训深深刻入中国人的记忆,成为密码安全历史中的一大警钟。
展开剩余75%四十年后,周恩来在莫斯科翻阅共产国际档案时,特别留意了这本曾让中国蒙羞的密码本的影印件。相比之下,后来他设计的“豪密”显得更加精巧:前者是固定四位数字与汉字对应,而“豪密”则采用动态组合,永不重复,并且不再依赖固定密码本,而是使用“一报一密”的设计,打破了传统密码的框架。这一创新,正是源自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。
伍豪密码:科技与艺术的结合
1928年冬天,周恩来在莫斯科郊外的密室里忙于工作,化名“伍豪”的他,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串串复杂的数学公式与汉字偏旁,这些公式正是基于苏联密码专家波波夫的公式“K=随机数 密文”推演出来的。不同于传统的替换式密码,“豪密”创造性地加入了三重保障机制:每份电报都有一个独立的乱数表,明文会经历两次加密转换,并且在关键位置插入虚码干扰,使得密码更加难以破译。
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《豪密使用手册》,这套密码体系依赖于十套动态密码表。以“春、夏、秋、冬”作为代号的基础表每月更换,在发报时,发送方会随机叠加日期密钥。接收方只有同时掌握当天的基础表和密钥,才能成功解密。1931年首次在江西苏区使用时,红军报务员发现了这个密码的神奇之处——即使敌人截获了同一内容的电报,所得到的数字组合却完全不同。
空中谍战:电波中的不可破译密码
1943年,重庆曾家岩,军统局长戴笠怒摔破译过的日军密电。军统技术科长魏大铭坦言:“中共的‘豪密’比日本的紫密更为复杂,甚至他们会在电报中加入‘之乎者也’等虚码。”这个发现令蒋介石震怒,因为那时中共正利用这套密码,将国民党五中全会的决议通过电报传回延安。
在国民党电讯总台,张露萍的小组目睹了军统专家们连续72小时破解“豪密”依然无果的场景。此时,他们并不知道,在太行山深处的八路军总部,彭德怀每天收到的二十封电报中,有十七封都是通过“豪密”传送的。甚至连美军的IBM表格机,也在面对“豪密”时束手无策。
终极考验:解放战争中的密码攻防
1948年,淮海战役前夕,南京总统府截获了一份神秘的电报。破译科长黄季弼调集了三十名数学系毕业生,试图用频率分析法破解。然而,他们发现密码中更深的迷雾——同一封电报中,“徐州”出现三次,但对应的数字却完全不同;常用字“的”竟然有十二种数字组合。
这正是“豪密”的精妙之处:它使用了《康熙字典》的部首与四角号码的双重编码方式,令常用字反而有更多随机组合。粟裕在《淮海战役日记》中曾写道:“军委急电皆用豪密,半小时可以译出两千字。”这套密码的存在,使得解放军的指令传输速度比国军快了整整六小时,而杜聿明集团直到死也未曾破解。
密码丰碑:技术奇迹穿越时空
1950年,朝鲜战场上,美军缴获的志愿军电文让密码专家威廉·弗里德曼陷入困惑。这位破解过日本紫密的“美国密码之父”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中国人使用某种类似‘一次一密’的古老技术,但他们的乱数表生成方式让我们难以理解。”即使到今天,距“豪密”问世已经19年,它仍是密码史上的传奇。
周恩来在1972年的工作笔记中提到,直到中美建交前夕券商配资,“豪密”的某些原理仍被用于外交密电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这套起源于手写时代的密码体系,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计算机加密算法不谋而合——二者都遵循着“密钥不可重复”的核心思想。1994年,中国学者在国际密码学年会上提交的《豪密算法研究》引起了轰动,会议主席甚至惊叹道:“这是二十世纪最被低估的密码杰作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鼎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